生活中缺乏自信的例子有很多,严重时还会影响日常生活。如何修复受伤了的自信呢?本书就是为那些缺乏自信的人而写的。《医治受伤的自信》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方热解读了自信机制,并围绕引发自信缺失的原因,提供了对症下药的心理处方,帮助人们从缺乏自信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一、什么是自信?不自信会带来怎样的坏处?1.自信是人格的一大基本元素,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坚定、果决的行动力量。2.自信像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最基础的“个人自尊”。在“个人自尊”之上,金字塔的中间层就叫自信,它代表人在行动、决定和计划过程表现出的“信心”和“能力”。在个人自尊和行动的自信之上,金字塔的顶层“自我肯定”才被建立起来。自信金字塔的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层面出了问题,人都会变得脆弱而不自信。3.从本质上来说,缺乏自信就是一种行动障碍。不自信还会导致选择障碍或决定障碍。在严重的情况下,不自信还会导致各类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酗酒、厌食症等。而自信过度也会导致心理疾病。比如欣快性躁狂症。二、让人不自信的七大成见:1.第一组成见:否定自己的能力,分别是“我一无是处”“我做不到”和“我永远都做不了决定”。这与童年早期的经历和后天的环境有关。除了童年早期的影响,后来的生活环境也会对心理成见的固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2.第二组成见:把个人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分别是“我需要别人喜欢我、欣赏我、认可我”和“我必须做得更好”。那些总是需要别人喜欢、欣赏和认可的人,认为自己必须被重要的人认可,自己才更有价值;此外,他们还认为一旦遭人拒绝,就说明自己一无是处。而认为“我必须做得更好”的人,一般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时刻活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重压之下。过度的完美主义让人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不满足、不满意,最关心的只有结果。3.第三组成见:它们产生的根源与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创伤有关,分别是“我总是自寻烦恼”和“我无法信任别人”。自寻烦恼的根源在于焦虑。而“我无法信任别人,我必须当心”这个成见则源于心理创伤,会对人的一生都有很深的影响,严重时需要心理咨询等外界的专业帮助,才能让人走出不自信的阴影。三、建立良好自信的三大关键点:1.更爱自己第一步,了解真实的自己。一个具体方法是写个人日志,记下为什么会不自信或者情绪低落;第二步,停止自我指责。第三步,停止内心的罪恶感。方法是五栏表格法。2.敢于行动第一步,用实际的行动激发自信。同时也要多听别人建议;第二步,敢于做决定。定的目标要合理,行动时也要注意风险评估,以免挫折了行动的勇气;第三步,有技巧地去行动。比如,不要只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行动,不太在行的方面也可以成为提升自信的支撑点。另一个技巧是优化外表。3.在交际中做自己要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首先,具体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可以遵循三个步骤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除了提需求,还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满意。最后,我们还要敢于去谈条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