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学界的著作《Crazylikeus》(《像我们一样疯狂》)中提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使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疾病逐渐同质化。”
为什么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疾病变得越来越相似?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白吉可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万千少女为消瘦
——在香港“水土不服”的厌食症
年,一位年仅14岁形容枯槁的香港少女在光天化日之下突然昏厥倒毙。在争相报道这一惨死悲剧时,当地记者介绍了香港著名心理医师李诚的相关研究。
李诚在诊疗实践中发现:有少数故意挨饿的女性病人并没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明显症状。她们既没有身体超重的病理恐怖,也不存在所谓的体型问题,更无意通过瘦身来使自己变得纤细和苗条。
这一迹象表明,李医生可能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亚洲独有的精神疾病,虽然其表现形式与神经性厌食症极为相似,却属于完全不同的疾病范畴。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Crazylikeus》(《像我们一样疯狂》)在第一章记录的有关厌食症在香港“水土不服”的案例。
当香港媒体连篇累牍地出现美国精神医师对厌食症提出不厌其烦的警告,在西方专家洞见导引下推出的各种宣传活动和预防教育项目层出不穷,众多少女终于“意识”到厌食症这一表达和宣泄情绪压力的全新途径,香港遭受神经性厌食症折磨的年轻妇女的人数骤然增加。
飓风肆虐后的斯里兰卡
——当地民众的PTSD奇特遭遇
在西方语境中,PTSD(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是指人们在战争或者灾害中遭受巨大创伤体验后出现的一种比较有典型性的症状,参加过越战和海湾战争的老兵经常受到这一病症的折磨。年席卷斯里兰卡的飓风刚过,众多西方专业人士凭借常识判断PTSD的案例在这一欠发达地区将有爆炸性的增长。于是NGO组织闻风而动,蜂拥而至,在斯里兰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站点。然而,当地人的文化信仰以及对于灾后抑郁情绪的认知与西方人有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西方行之有效的PTSD诊疗法无法超越文化界限,或者说PTSD在当地的存在形式并不符合美版《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所设定的标准。可又有谁意识到,当地人更需要重建家园的建筑材料,而不是随处可见的心理咨询师。
从“抑郁即高贵”
到寻求医疗诊断方案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悲伤是一种值得尊重甚至体现高贵气质的情感,绝非病理学意义上的抑郁。在一个多世纪前,神经衰弱症曾被诊断为一种属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时尚病。如今,当美国心理医师和医药公司联手进行干预,以市场营销的手段构建出了无所不在的抑郁症。于是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开始将寻常的哀怨愁思视作必须寻求医疗诊断的问题。果不其然,营销疾病比营销疗法更能推动营收,这一在美国屡试不爽的套路在日本这个富裕国家被再次复制。
警惕美式心理疾病“麦当劳化”
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正在将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变得扁平单一,在伊森看来,这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变化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并不仅是像麦当劳快餐、星巴克咖啡、GAP时装或者好莱坞大片这类美式文化消费产品的肆意泛滥,而是从北美流向全球各地的正在对精神卫生领域产生引领作用的范式和手段,及其造成的令人无法预测和想象的效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同质化。斯里兰卡、日本,中国香港,这些一个个与“美式心理疾病”的地方体验紧密相关的故事,希望能唤起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