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手写我心读书有感现代社会如何抵御心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

现代社会如何抵御心理疾病?

前言

现代社会正泛滥着焦虑,心理疾病已经从严重的问题逐渐变为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为什么心理疾病变得如此普遍呢?人们不再谈病色变,而似乎得抑郁症、焦虑症就像得感冒一样正常,这真的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吗,还是可能背后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相关书籍:《像我们一样疯狂》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的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同质化。

这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特别,听起来有几分道理,因为躁郁症、厌食症这些疾病在全球工业化以前我们很少听到。但书中提到的那个病例暴增现象好像很有研究意义。欢迎更多医学背景的朋友们来讨论这个观点,比起是不是美国全球工业化的促使,我更想知道心理疾病这种病的原理。

真实故事写照

在大健康时代,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极脆弱的保护对象,在我国,心理医生还比较缺乏,人们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仍然抱有抵触心理,这确实是对精神类疾病、心理疾病的认知尚且不到位。但学术研究的模糊性是很容易误导大家的,因为很多心理疾病可能伴有神经性病变、生理性缺陷,但好多是没有的,这两类疾病在我看来是具有天壤之别,但问题就在于,二者很难判断因果。比如说一位患者长期失眠、情绪低落,初步判断为抑郁症,那么医生通过一些检查后发现这位病人可能在内分泌上已经失调,那根本不清楚谁导致谁,所以病因也就无从谈起,医学能做的是什么?给你吃药。

焦虑真的会传染,而当焦虑成为常态,我们每个人在应对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似乎都可以归因为“我有焦虑症”。

我更想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心智不健全”。没有办法弹性应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能力问题(抛开生理因素),是教育问题。

我记得之前有过几次因为不愿意写作业而自杀的事件,很多人当时就在评论说:就这么大点事也值得?诚然,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都有差异,同一个苦难可能会击垮某类人,另一些人却不会。但如果总是发生看似不该反应过激的问题,那就已经不是个例,而是社会性的疾病了。

目前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和评测可能是最有效的筛查机制,高校入学前、大企业入职前都会要求学生和员工进行心理测试,一般会涉及必要的道德准则以及,面对不愉快事件的下意识判断,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过滤出“高敏感性”、“高脆弱性”的人群,他们有更大的风险会在面对特殊事件的时候给出不恰当的反应,比如之前在网络上提到的外卖小哥捅伤顾客事件(可能不完全是小哥的问题,真相尚未说明,但有可能包含这一危险因素)。

我是不喜欢人们随随便便将自己的“心智不健全”推脱到“我有病”上面,心理疾病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点苗头都没有的。如果真的发展为了疾病,那真的是漫长的过程中没有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