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创今日荐书为什么中国人需要看一个英国人 [复制链接]

1#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刘悠扬

“最懂中餐的西方人”,这是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在读完扶霞首部简体中文作品《鱼翅与花椒》后给出的评价。继《鱼翅与花椒》《川菜》《鱼米之乡》后,英国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带来了自己新的美食随笔《寻味东西》,该书汇集了多篇扶霞发表于《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美食杂志》《洛杉矶时报》等知名媒体的随笔佳作。

▲《寻味东西》扶霞·邓洛普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4月

相比于往日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追寻,扶霞在新书里生动地描写了由于东西方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饮食冒险。比如在伦敦邻居惊恐的目光下杀鸡拔毛,从苏格兰猎鹿人手中搞到鹿鞭做菜,给绍兴餐饮专家们安排“重口味”欧洲奶酪品尝会,带川菜厨师去北美最高级餐厅吃没煮熟的羊肉。

竭力打破饮食文化偏见

《鱼翅与花椒》的文字时常被读者称赞“流畅生动,没有丝毫翻译痕迹”,这当然要归功于和扶霞一样热爱烹饪而又才华横溢的译者何雨珈。《寻味东西》的翻译任务也毫无悬念地落到了何雨珈身上。早已成为扶霞“闺蜜”的她在翻完这本新书后,情不自禁地在译后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段落:“翻译这本《寻味东西》,就像和扶霞满世界吃饭旅行。从前向人推荐扶霞作品的中文版,我总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需要看一个英国人写的中国美食?这本文集则不需要。原来美食江湖上的这位女侠,不仅浪迹华夏大地,还撒开了在整个地球飞来飞去。‘我来,我看,我征服’,在她这儿是‘我看,我吃,我写下’。”

的确如雨珈所说,扶霞这本新作将目光从中国转向了世界。如果说《鱼翅与花椒》是一本扶霞以美食为线索展开的“寻路中国”之旅,那么在《寻味东西》里,她便是带着自己那颗包容的心,试图跨越东西版图,竭力打破饮食文化的偏见之墙。她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憎恶与欢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对而言”。“我眼中的‘习以为常’,在你看来可能‘陌生怪异’,反之亦然;你谓之‘发酵’,我视为‘腐烂’;你食之‘美味’,我感觉‘恶心’;如此总总,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往往难以准确界定。”所以,对绍兴臭霉菜赞不绝口的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欧洲美味的蓝纹奶酪;而向来对下水望而却步的西方人,也应该敞开胸怀,体验一下啃鸭舌的美妙感觉。诚如扶霞在本书中提到的愿景:“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

首度畅谈个人美食生活趣事

抓住男人的胃就能抓住他的心?扶霞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才怪呢!她在书中大方承认自己有过多次试图通过美食俘获钟情对象的经历,全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们要么完全沉醉在美味菜肴之中,忘记了“美女大厨”的存在;要么就是坚定不移崇尚清苦的“厌食症”帅哥,如果不是为了活着,他们甚至根本不想吃任何东西……值得庆幸的是,追爱过程中遭遇的这一次又一次挫折,并没有磨灭扶霞对美食的热爱,我们才得以见到今天这位吃贯东西的“女侠”。

行走美食江湖,怎么可能不挑战几样让人弹眼落睛的菜肴?于是,为了完成烹制“一鸡九吃”的全过程,她拜托友人将一只活鸡带到伦敦,并在自家后院不顾邻居们无比惊恐的目光,亲手将鸡杀掉,再来上一番熟练的拔毛操作。想让西方友人感受一下鞭菜的魅力,几经周折从苏格兰猎鹿人手中搞到四根鹿鞭,并大显身手为朋友们做了一顿大餐。还有用不同的勺子品尝食物不同的味道、和考古学家一起“偷吃”文物里残留的食物渣……扶霞在饮食文化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兴致始终不减。

最后,依然用扶霞“中国闺蜜”何雨珈的一番动人之辞作为结尾:扶霞是中外美食界绝无仅有的扶霞。当物理上的移动空间受到限制时,最要感谢她的文字,让我们的心神游遍五湖四海,上下沉浮千年。愿扶霞新作《寻味东西》能够再次令我们打开看向世界的眼睛,放飞探索东西的翅膀,慰藉焦虑不安的灵魂。

审读:谭录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